中华民族的精气神
中华民族的精气神
“精气神”,一词耳熟能详。它悬于厅堂字画,铭于会议室壁,亦常萦绕于振奋人心的讲话之中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用正确的世界观立身,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。”、“提振锐意进取、担当有为的精气神。”所谓“精气神”,乃人之“三宝”,活力之彰示。“精”为体魄根基,“气”是流转能量,“神”乃灵魂思想。不同的精气神,蕴示着迥异的生命气质。
叩问中华民族之精气神,其核心何在?应如何表述?虽未见于典籍媒体之明载,然其行为特质,精神脉络清晰可辨,可凝练为“公、中、和”三字。三者浑融一体,脉贯千秋,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伟力,彰显了中华文明卓然超群之智慧。
一、“精”之魂:公
“公”之精神,源远流长,根植于先民对浩瀚天地无私属性的体悟。孔子阐释礼之至境时讲到,要向天地学习“三无私”,即“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日月无私照”。此天地之大德,早已化为民族信念,道德圭臬,薪火相传,不懈追求。
“公”非虚渺口号,而是贯穿中华政治伦理与社会理想的基石。《六韬》有言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”。《礼记·礼运》更明示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。尊位“三公”之名号,“民为邦本”之箴言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之襟怀,无不体现“公天下”思想的深厚积淀。
从上古禅让所彰显的公心,到今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宏大愿景,“公”如同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,串联起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追求。仓颉造字,“公”、“共”同音之妙,恐非偶然,实乃“天下大同”、“万物一体”之古老哲思在文字源流中的深远印记。
曾仕强先生有言:“中国人先有国,而后有家。”此观念深植人心,因个体福祉与国家强盛休戚相关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,催生了代代保家卫国之英豪:霍去病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的壮志;岳飞“精忠报国”的赤诚;戚继光“封侯非我愿,但愿海波平”的胸襟;郑成功收复宝岛、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壮举,乃至近代以来无数为国捐躯的抗敌英烈。其不朽丰碑,皆由“公而忘私”的赤诚所铸就。
二、“气”之魄:中
“公”心所指,必依“中”道而行。“中”之内涵博大精深:它是巍然矗立、定鼎四方的中正之力,亦是汇聚四方、和谐圆融的聚合之能,更是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”的根本智慧。“中”代表着趋同向善的价值选择,更是把握分寸、臻于至善的生命艺术。国号“中国”,族称“中华民族”,正是对“中”之理念至高无上的官宣。“中”融入日常之行止,可谓中国人一生之信念、一生之修行、一生之担当。
“中”非混沌模糊的调和,两头讨好的“和稀泥”,而是在“两难”中“兼顾”以达“合理”,是一种最想要的“刚刚好”。“中”并非折衷主义,不走极端,只要是为了天下之公义,该用霹雳手段绝不显菩萨心肠,该杀人灭敌绝不心慈手软。因为“中”的根本是“合理”,极端的“合理”也是“中”。杀敌肃奸、拯救同胞之举,背后承载的正是对苍生社稷最深沉的大公之爱。
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,“允执厥中”实为关键枢机。我们文化讲“中道”、思想倡“中庸”、政体有“中央”、家居设“中堂”、处世求“中正”、修身守“中节”、行事贵“中和”。因为有“中”的智慧,所以,国家治理能力更强、人民思想统一更快、社会运转效率更高。即使近几百年的短暂落后,我们仍能找到方向,迎头赶上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三、“神”之韵:和
以“中”为基,方可达致“和”的至高境界。“和”乃天地运行之大道,中华文明之灵魂印记。它是宇宙创生、万物繁育、社会安定的根本状态与终极理想。《道德经》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箴言,深刻揭示了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的“大和”之境。
“和为贵”、“天地人和”的思想,更是化为我们的言行,融入我们的血脉。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的仁爱襟怀,注定我们要将“和”的美好播撒四方。这份对“和”的珍视与追求,早已超越国界,成为中国大国外交的鲜明底色。为什么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这是中华民族追求“人类和平”、“天下大同”的不懈努力,是我们文化的一以贯之,一脉相承。
早在先秦时期,《尚书》就提出“协和万邦”,这是人类追求“和谐共处”最古老的表述。孔子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奠定了“天下一家”之伦理。墨子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,视人之家若视其家”的“兼爱”思想,乃“天下大同”的至高境界。《礼记》还对“大同”社会进行了经典描述。秦汉以后,大同思想进一步深化,董仲舒的“《春秋》大一统者,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谊也”。张载的“横渠四句”可谓士大夫的“大同社会”。康有为对“大同”社会进行了重构描述。近现代,孙中山提出用“三民主义”实现“天下为公”的“大同社会”。“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”声振寰宇,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无不期待。现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则是中国对“天下大同”最具时代特征和全球意义的创新性表述。
四、结语:公中和一体,精气神明道
“公、中、和”三者交相辉映,缺一不可,精炼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。“公”心需循“中”道而行,方能臻于“和”境;“中”道若失“公”之本源,易入歧途;“和”境若无“公”之基石、“中”之维系,则难以为继。它们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独特而强大的生存智慧、处世哲学与精神伟力。
一个民族的精气神,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理想追求,文化品质,精神境界。这股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气神,塑造了国人的集体品格,照亮了国家的发展道路,指引了人类的文明方向。中华民族的“精气神”,正是以“天下为公”的胸怀为根柢,以“允执厥中”的智慧为舟楫,以“天地人和”的境界为彼岸,所凝聚成的一种生生不息、坚韧弘毅、开放包容的文化生命力与精神高度。它是解读中国历史、理解中国当下、展望中国未来的核心密码。
2025年7月10日
作者简介:陈传渝 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院长,民革党员,重庆大学重庆校友会国学分会名誉会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