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和合之使命
论和合之使命
摘要:和合者,诸缘相融和谐共生也。它是天地运行之重要法则,无和合则乾坤无序,就没有人类生存之空间。它是能量聚集之过程,无和合则一盘散沙,就没有人类社会之发展。它是星际文明之初心,无和合则你争我夺,就没有人类拓展之去处。就个人而言,若身心无和合则身体就有问题、若家庭无和合则生活就有问题、若社会无和合则生存就有问题。
和合,在中华文明进程中,在人类社会发展中,在日常生活工作中,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,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:“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。”当今世界,纷繁复杂,战争不断,倡导“尚和合、求大同”尤具时代价值,长远意义。
关键词:和合 根本性 精气神 公中和 共同体
所谓使命,乃使者之任务,存在之价值。和合之使命是什么,谨从以下三方面说明之。
一、彰显天地自然根本性
若论天地自然,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恐应是“规律”二字。日之行,东升西降;月之形,朔望圆缺。地之情,春夏秋冬;海之状,潮来潮去。且年复一年,莫不如是。天地自然何以如此有规律。其实,它的底层逻辑就是“和合”。有“和合”才有规律,没有“和合”,就没有规律。“和合”是一切有序存在、有序运行的根本原因。《中庸》曰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
所谓规律,是事物按照既定代码有序的运行变化,因其代码非人为编写,故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为什么说和合彰显了天地自然的根本性,为什么说规律的底层逻辑就是和合,这需要谈到中华文明的来源:“天垂象,圣人则之。”即天地显示出各种现象,圣人从中参悟出道理。《易》曰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开端,伏羲“一画开天”,创建八卦。
“一画开天”标志着伏羲认识了阴阳。因为,八卦就是由阴阳两种符号所组成。阴阳是什么?黄帝曰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”阴阳就是天地自然的根本性,阴阳就是道。《易》曰:“一阴一阴之谓道。”道乃天地自然之来源。道也者,阴阳一体,阴阳和合也。
万物源于阴阳,有阴阳就有对立,有对立就有统一,有对立统一就有和合,有和合就会有序,有序就会有规律。天地自然并非是道,规律也并非是道,而只是道的显化。道是“形而上”的,“不可道”的,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。伏羲通过观天察地认识了阴阳,从而肇起了中华文明。老子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。”中华文明开篇就是道,就是“王炸”,直指天地自然之根本。
二、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
“精气神”乃活力之彰显,形意之合化,是为人之“三宝”。“精”为立身之本,“气”为修身之能,“神”为安身之灵。人都有“精气神”,民族岂能没有。中华民族的“精”,若用四字表达,就是“天下为公”、三字表达,就是“公天下”、两字表达,就是“公正”。中华民族的“气”,若用四字表达,就是“允执厥中”、三字表达,就是“中为道”、二字表达,就是“中庸”。中华民族的“神”,若用四字表达,就是“天地人和”、三字表达,就是“和为贵”、二字表达,就是“和合”。中华民族的精气神,若用一个字表达,“精”则是“公”、“气”则是“中”、“神”则是“和”。
“公”源于天地,是中国人“与天地参”而得。一天,孔子给弟子讲礼,谈到礼的最高境界是要向天地学习。有弟子问,向天地学什么,孔子讲,学“三无私”。弟子又问,什么是三无私?孔子曰:“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日月无私照。奉斯三者以劳天下,此之谓三无私。”意思是:天没有私自覆盖一种东西,地没有私自承载一种东西,日月也没有单独照耀一种东西。遵奉这三种无私精神来勤劳劝勉天下,这就叫做三无私。
当悟出天地的无私之后,“公”便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,且根深蒂固,不邂追求。电影《封神榜》姜子牙有一句名言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。”这就是公天下的思想。中华民族最早的政治体制就是公天下的禅让制,现在是公天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未来是公天下的共产主义。“公”与“共”同音,4500年前仓颉就这样造好了这两个字,它恐非巧合,而是天下大同,人类一体的自然安排。
“中”是旗立中央的昭示,天下之中的位置;“中”是恰到好处的状态,合情合理的安排;“中”是能量趋同的选择,上下四方的和谐。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”“中”有多重要,它让古圣先贤,硬是将国名定为了“中国”,将族名定为了“中华民族”。因此,“中”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信念、一生的修行、一生的担当。
“和”乃天地自然之状态,中华文明之核心。它是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的追求。因此,我们讲“和为贵”、“和和气气”、“天地人和”。和合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。美好总是需要分享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中国人讲“和”,也希望全人类讲“和”,希望协和万邦,一和天下。
“公中和”是一个整体,“公”并非排斥“私”,有私才有公,才能立私行公,假私济公。“和”并非软弱无原则,“和”的方法是“中”,“中”并非两头讨好,不走极端。只要是为了“公”,利于“和”,该用霹雳手段就绝不显菩萨心肠,该杀人灭敌就绝不心慈手软。因为中庸的根本是合理,极端的合理也是中庸。杀敌就是拯救同胞,救民于水火。
一个民族的精气神,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理想追求,文化素养,精神境界。以“公中和”为精气神的中华民族,必定胸怀天下,担当起世界和合的重任。
三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
在天地自然的和合环境里,在“公中和”的历史演进中。我们曾构建了“黎民百姓”命运共同体、“炎黄子孙”命运共同体、“六国归秦”命运共同体。至此,天下一统的和合思想植根于中华大地,无论经历什么时代,都没有丝毫的动摇和改变。
在近400年的历史中,虽波澜壮阔,气象万千,其本质不过是要实现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和合,让人类减少内耗,平衡财富,提升能量,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。因此,中国打开了大门,全面的了解西方,并在双方交融中自然孕育出各种机缘,促使中国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,引领人类走向更大的和合舞台。
当前,中美之争,表面上争的生存发展、科学技术、经济物质,实则争的是人类走向星际文明的代表权。不管人类是否愿意,走向星辰大海都将是必然选择。因为,我们就是星辰大海的一员,我们就是星际文明的一派。如果,星际文明是一场武林大会,“地球派”迟早都要上场。
为了造福世界,和平发展,和合将担当起新的使命。通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: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在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原则上,铺就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。促进全方位多领域的互联互通,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增加更大的能量。
和合是生存的法则、力量的强大、文明的升维。中华文明上万年的传承为什么没有中断,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我们有“和合文化”,我们社会治理的特色就是“尚和合”。当弱小时,和合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;当缺失时,和合可以让我们互通有无;当仇怨时,和合可以让我们化敌为友。中华民族走到今天,深感和合之意义重大。所以,我们希望世界人民大团结,希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共享和合美好。
“和”并不排斥“异”,所谓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“合”也不否定“分”,所谓“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人类社会就是从分分合合到合合分分的过程,无非是分合的空间越来越大。
2025年6月29日
参考文献: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10月10日上午10时发布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: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》白皮书。
作者简介:陈传渝 生于1962年,民革党员。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院长,重大校友会国学分会名誉会长。